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陇原餐饮 > 正文

“供给侧改革”的牛肉面样本

时间:2016-03-08 来源:来源:甘肃民营经济网

  昔日马路牙子蹲着吃,尴尬!如今雅致餐厅高大上,亮豁!

——“供给侧改革”的牛肉面样本

    甘肃民营经济网讯 据新华社电 由于过去大多数牛肉面馆经营环境较一般、产品和服务单一,“蹲在门口吃面”曾经是兰州牛肉面特有的风景。近两年来人们却发现,一批批装修雅致、价格低廉、文化气息浓厚的牛肉面馆悄然涌现,并快速向全国推进。从破解“蹲着吃面”带来的改革命题开始,诸多市场要素参与,拉开了牛肉面的“供给侧改革”序幕。



  “街边小店”华丽转身

  每天早晨6时到晚上10时,兰州市永昌路的“阿拉兰牛肉面”馆一直都有不少顾客。这家店面与传统牛肉面馆截然不同:店内装修雅致,整齐有序,还有灰豆子等其他小吃。每逢周末,这里还有兰州方言相声演出。这家面馆每天可以卖出1800多碗面。近两年,这样“高大上”的牛肉面餐馆在兰州已经不是新鲜事。“茶楼风格”、“咖啡馆风格”、“乡村风格”、“工厂风格”的牛肉面馆让人倍感新鲜。用餐环境越来越好,价格依然保持一碗面7元的水平。

  牛肉面是兰州的特色饮食,也曾是典型的“过日子经济”:开店卖面为了赚钱生活,吃牛肉面也是为了填饱肚子。几年前,很多牛肉面馆依然是“夫妻店”、“父子店”,店面小、环境不佳,“蹲在门口吃面”曾经是特有的景象。

  牛肉面曾一度陷入“美味绝伦但拿不出手”的尴尬境地。一些市民说,因为就餐环境不佳,以前家里来了重要客人都不好意思请去吃普通牛肉面,而高档酒店也趁机把牛肉面卖到了几十块钱一碗。“蹲着吃面”也曾是一道风景,业内人士却从中发现了行业的困境。“这是典型的供给侧问题。”兰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王绍荣说,消费者有较高的消费需求,但消费供给却低端徘徊。

  传统产业吸引“新经济元素”

  兰州市内牛肉面馆的总量长期保持在1600家,业内的分析认为,数量稳定充足,但能够提供良好就餐环境、丰富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质量供给”严重短缺,兰州牛肉面永远只能“过日子”,不能成产业。

  近年来,餐饮行业遭遇重大调整,看似波澜不惊的牛肉面行业正在吸引资金、人才、创意、云计算、互联网等诸多“新经济元素”。2014年秋天,计算机专业博士后邓毓博辞去了兰州大学教师的工作,创办互联网牛肉面品牌“牛大坊”,5人的初创团队中有2名博士后、1名博士和2名硕士。2015年他的“网络牛肉面”卖出20万份。

  高档餐饮企业的资金、人才等要素也在流向牛肉面行业。“云峰餐饮”曾是兰州市一家高档餐饮企业,2014年,这家企业开始转型,开起了兰州市面积最大的牛肉面馆,企业负责人冯慧介绍说,2015年牛肉面的收入已经占到企业总收入的四成。

  一些牛肉面企业在本土完成升级,向外快速扩张。统计显示,5年前,全国的兰州牛肉面馆仅有几千家,如今国内的标准化兰州牛肉面馆已经达到2.6万家。部分企业瞅准“一带一路”构想带来的商机,已经走出国门,把牛肉面馆开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千亿大产业”呼之欲出

  兰州市商务局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兰州市的牛肉面餐饮企业已达到1200多家,年营业额20多亿元。小小一碗面,蕴藏无限潜力。

  “看是一碗面,实则一条链,上游是面粉、牛肉、蔬菜、调料等原料生产,中游是产品加工销售,下游是服务和衍生产品,把牛肉面做上去,一个大产业拿下来。”兰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王绍荣说。

  据兰州市牛肉面协会介绍,牛肉面馆要提质改造,牛肉面的上下游各个链条同样要跟得上:原料要保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满足市场的新需要,餐厨具要保证效率、卫生。

  牛肉面的全产业链“供给侧改革”正在推进:在甘肃武威市、甘谷县等地,一批围绕着牛肉面进行优质小麦和蔬菜种植、面粉加工的产业基地正在加紧建设;牛肉面餐厨具加工改造也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牛肉面与文化娱乐结合也正在开花结果,以牛肉面为基础的纪录片、微电影、动漫创作的企业各显神通。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兰州牛肉面产业链各个环节升级改造的加快,不仅让兰州牛肉面变得“高大上”,也让一个“千亿大产业”呼之欲出。

 

文章来源:甘肃民营经济网 责任编辑: 编辑:施梅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甘肃民营经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甘肃民营经济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名企风采
文化艺术
电商 / 旅游
视频播报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民营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主管: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陇ICP备17005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