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陇原特产 > 正文

会宁书写草畜产业大篇章

时间:2016-07-22 来源: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会宁县富民项目发展调查

  骄阳似火却阻挡不住田间地头农民抢收庄稼的热潮。往年这个季节,农民都是忙着收割小麦、豌豆,而今年农民却忙着收割紫花苜蓿等牧草。近年来,会宁县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义,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决策,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村掀起了一场发展草畜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大潮。

  草畜产业:年收入达8万多元

  会宁县汉家岔镇花儿岔村村民张述禹家以前都是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等传统性的粮食作物。过去由于干旱少雨,一年下来种的粮食仅够一家人吃饭。前年在镇政府的动员下,他将家里的30多亩地种成了紫花苜蓿,仅一茬苜蓿草就收入了1.9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张述禹去年通过土地流转种了200多亩紫花苜蓿,仅草产业一项年收入达8万多元,脱了贫的张述禹逢人便说“这好事儿做梦也没有想到”。

  之所以将草畜产业定位为会宁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主要原因是会宁干旱少雨,种植夏粮毫无优势可言,但干旱对于紫花苜蓿等牧草的影响则不明显。张述禹告诉记者,同样在春夏雨水好的情况下,小麦的收入每亩不到400元,在干旱年份几乎绝收。种植紫花苜蓿即便是大旱年份,只要掌握好割草的时间,苜蓿草还能多产一茬,每亩收入能增加100多元。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实施“百万亩草”工程,像张述禹这样依靠种植苜蓿等牧草致富的农民在当地越来越多。同样为了抗旱增收,会宁县全力实施“百万亩全膜玉米”工程,为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丁家沟乡梁庄村村民张亚军说,这两年,家里除了退耕还林、还草外,剩余的地80%种了全膜玉米,一年下来20多亩地收入近两万元。据统计,通过“百万亩草”和“百万亩全膜玉米”工程的深入实施,目前,全县人工草地面积已达到180万亩,玉米种植达到113万亩,牧草和植物秸秆将年产各类饲草220万吨。

  草畜产业: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会宁县广大农民书写着含金量更高的大手笔,这就是走种养结合的草畜循环经济发展路子。通过连续6年开展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活动,目前,该县已形成了“户户有养殖、村村有小区、乡乡有公司”的喜人格局。

  翟家所乡焦河村村民卢再军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这两年家里种的全膜玉米多了,去年5月份他开始在家饲养牛羊,目前已有20头黄牛、150只羊。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的卢再军直言:“在外地打工,收入远不如搞养殖来得快。去年,我搞养殖毛收入达11万元左右。本地种的草多,牛羊的饲料不愁,还有个好处就是牛羊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再回到地里。”像卢再军一样通过发展养殖致富的农民在会宁县越来越多。目前,该县畜禽饲养量已由5年前的160万个羊单位增加到现在的430万个羊单位,年均增长28%,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0%;肉类总产量达到6.2万吨,居全省第3位;生猪出栏量居全省第3位,肉羊出栏量居全省第1位,肉羊强县、畜牧大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草畜产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工程

  作为农业人口占95%的农业大县,会宁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但农村的发展靠产业。过去,十年九旱,许多农民不得不撂荒土地外出打工,农业发展的出路迷茫。如今,草畜产业已在会宁大地深深扎根。盛夏时节,不论行走在会宁的任何一个农村,都可见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全膜玉米和紫花苜蓿成片相连、遍布田野。草畜产业的兴起,让昔日贫瘠的土地流金,让农村生机勃勃,让农业主力军安心在家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草畜产业这道命题切中了会宁农村经济可持续长久发展的软肋,确实是一条智慧大计、致富产业、战略工程,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交口称赞。

  采访中,多数群众表示,发展草畜产业让他们不再外出打工,既收入高,还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作为祖祖辈辈的农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致富奔好日子,他们觉得心里很踏实,就像抓住了生活的根,很感谢政府为他们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告诉记者:“今后,全县要不断强化政策、项目、资金和科技支撑,紧紧以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为目标,久久为功,真正把草畜产业做成长久惠泽百姓的富民工程、品牌工程、战略工程。”


文章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牛占虎 编辑:施梅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甘肃民营经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甘肃民营经济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名企风采
文化艺术
电商 / 旅游
视频播报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民营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主管: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陇ICP备17005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