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脱贫攻坚 > 正文

古老“乞巧”焕发新光彩——西和县“弘扬传统文化 决胜脱贫攻坚”(上)

时间:2019-08-01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

乞巧文化产品刺绣保健枕 记者 曹志政 摄

在西和县石堡镇石沟村,当地巧手们已连续多日紧锣密鼓地备战着即将到来的乞巧节会。

  人们对乞巧文化产品爱不释手。西和发挥乞巧文化产品优势,已策划研发了“乞巧坊”10大系列200多个产品,涉及西和麻纸、刺绣保健枕、女性手包、绣花鞋垫、麻鞋、草编、柳编、剪纸、仇池石等。

  电商中心剪纸展位前吸引人们驻足观看。2018年,乞巧文化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3.88亿元,“她经济”红红火火。

  包花兰在介绍自己的产品。她2007年起开始从事绣制工作,2017年,成立了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并开设了电商服务点。一路走来,她获得了“巧婆婆”等称号,她还带动了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

  8月1日恰逢农历七月初一,当晚7时30分,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将在西和县伏羲文化广场开启大幕。这是西和县一年中举办的最为盛大的节日,届时,13项重大活动将次第举办,精彩可期。

  乞巧民俗最早起源于秦人遗风,已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演变。西和县副县长任静介绍,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固有程式。参加者多为待字闺中的年轻姑娘,她们以虔诚的信仰、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祈愿自己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地处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交汇地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西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国荣说,相比其它地方,西和乞巧参与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程式之严谨、气氛之热烈、想象之奇妙,在全国绝无仅有,是最具传奇性和代表性的,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民间乞巧的“活化石”。

  西和乞巧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2月,因独具魅力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陇南文化遗存中的一大瑰宝,乞巧文化是西和县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多年来,西和县在特色文化大县建设,扩大对外吸引力和知名度、增强软实力和正能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力打造乞巧文化品牌。县上先后编制了《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和乞巧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带工作方案》《关于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方案》等,依托各级各类阵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乞巧文化内涵挖掘和品牌建设。

  至目前,西和县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乞巧女儿节,乞巧女儿节由曾经的乡村文化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声誉越来越响。今年,中国民协把“我们的节日·乞巧”系列活动的主场设在了西和。这一决定,让西和上下备受鼓舞,办好节会的劲头更足。

  石堡镇包集村是西和赫赫有名的“民俗文化村”,在这里,乞巧文化、戏曲文化和三国文化交融激荡,活力四射。包集村是乞巧女儿节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承办地之一,去年央视新闻频道连线直播了这里的一系列活动,包集村声名远播。村支书杨祥生介绍,今年村里以女孩为主、中老年人为辅,共组织200多人组建了乞巧程式、山歌演唱、戏曲表演三支队伍,决心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精彩的表演,向外界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节会成功举办增光添彩。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届届节会举办过程中,西和县植根于文化、繁盛于创意,坚持通过生产性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生命力,实现了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富民强县齐头并进。任静说,西和发挥乞巧文化产品优势,通过鼓励民间投资,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大文旅产品研发、生产、包装和营销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特色、档次、规模和效益。至今,已策划研发了“乞巧坊”十大系列200多个产品,涉及西和麻纸、刺绣保健枕、女性手包、绣花鞋垫、麻鞋、草编、柳编、剪纸、仇池石等。

  当传统文化无缝对接现代生活,其社会价值就会几何级裂变。任静介绍,依托“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品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和大力发展乞巧网店,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协会,开设乡镇乞巧文化产品旗舰店,发展村级网店,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8年,乞巧文化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88亿元,“她经济”红红火火。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为凝聚精神力量、激发内生动力,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将举办乞巧文化讲坛、乞巧之乡“巧嫂巧妹巧汉子”才艺大赛、乞巧女儿节电商狂欢节等众多活动,集中全县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石堡镇石沟村,包花兰和工人们一起,已连续多日紧锣密鼓地备战着即将到来的盛会。在巾帼巧手工艺作品展和乞巧女儿节电商狂欢节等活动上,包花兰有信心满载而归。

  包花兰2007年起开始从事绣制工作。2017年,成立了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并开设了电商服务点。一路走来,她获得了“巧婆婆”、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刺绣大赛三等奖等众多荣誉。第一届乞巧女儿节上,包花兰即斩获收入4000多元。此后,她参加了每一届节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包花兰的公司日用工十多人,月人均工资2000多元。同时,她还带动着周边10个村200多妇女利用农闲从事刺绣,年收入最少的4000元,最多的达1万多元。2018年,公司卖出刺绣保健枕、绣花鞋垫、草编坐垫、绣花鞋等2000多件,实现收入20多万元。目前,包花兰带动的21户贫困户已有11户告别贫困。而她本人,也在县城购置了房产。

  乞巧女儿节带来的嬗变广泛而深远。任静说,脱贫攻坚方面,通过节会,让陇南女性汲取无穷力量,培育乞巧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巾帼扶贫车间、巧嫂巧妹巧汉子劳务品牌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依托乞巧文化倡导的孝顺贤淑的女儿美德,广大农村女性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得到提高。文化建设方面,不仅在保护乞巧文化过程中挖掘了很多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旅游发展方面,促进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乞巧文化、三国文化、仇池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圈,晚霞湖、仇池山、云华山等各大景区游客逐年攀升,旅游收入不断提高。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任静介绍,西和县将更加积极地推进乞巧精神与现代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通过乞巧文化让世界了解西和、了解陇南、了解中国。还将依托乞巧文化倡导的孝顺贤淑的美德,发展妇女事业。不久的将来,让乞巧文化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以乞巧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甘肃民营经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甘肃民营经济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民营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主管: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陇ICP备17005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