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甘肃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调研报告(五)

时间:2015-06-27 来源:来源:未知

 一、基本状况

    投资、融资环境的好坏是民营经济能否更好更快发展的最重要的硬件之一。从国家层面看,国务院制定的以新老两个“36条”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改善投融资环境创造了基础条件,各部门和各省市也相应制定了实施细则,投融资环境总的趋向好转,但在具体落实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投资环境方面,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放开了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全部行业和领域,在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甘肃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在政策的感召下,我省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已投入到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涉足生物医药、微电子、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参与了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和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电力、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总的看,民营经济投资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省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国有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完全被打破,尽管在政策上有规定,而实际上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仍然非常困难,某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会设置种种“门槛”或限制性条件阻挠民营企业进入,以保持他们的垄断地位,使得国家和省上的政策难以落实,“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仍然存在。

    在融资方面。国务院为了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省上贯彻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全省现已成立了190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覆盖了14个市(州)的59个县(区),为补充金融、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7998笔,涉及贷款金额53.52亿元,其中“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41.08%,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2.83%。同时涌现出一些努力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矛盾的先进的金融机构,如浦发银行兰州分行专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打造的“专项规模、专营机构、专业人员、专属产品、专用流程”的“五专”服务模式,兰州银行以“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为市场定位,不仅为民营企业解决了一些急需的资金问题,而且创新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融资难仍然是甘肃民营经济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据调查,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以及发展期都主要依赖内部资金。初始资本超过90%来自企业主要所有者、创业队伍以及他们的家庭。至于企业后期的投资,同样主要依赖于内部资金。其中60%以上的融资来自资本所有者或是利润。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的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渠道狭窄。甘肃的金融机构较少,引进的民营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屈指可数,金融市场基本上由几个大型国有银行掌控,缺乏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形成了很大限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形成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五大融资方式,但这些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很低,除少量信贷资金外,民营企业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的渠道获取资金。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中长期投资,主要靠非正规、小范围的集资或股权融资取得,或者通过“地下钱庄”及私人借贷,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2、获得贷款难。民营企业很难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一方面,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和管理要求十分严格,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民营企业较少,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在银行借贷到资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加大,银行为减少坏帐,规避风险,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没有兴趣。而且中央银行要求贯彻“责任到个人”的政策,规定贷款人员要对所贷款项负责,使得他们更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

    3、抵押担保难。首先是验资、评估手续繁杂;其次是评估费用高、随意性大;第三是担保机构不健全;第四是银行为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抵押贷款的比重,而民营企业大部分是租赁土地,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满足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这是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

    三、原因探析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话题,在西部地区、在甘肃更为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落实问题。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许多政策、法规没有落到实处,或者在落实中打了折扣。比如,中央和省上关于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的政策中都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的规定,但遇到垄断行业或一些热门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就很难落实到民营企业;再如,政策中也有“大力发展专门或主要为非公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中安排相应份额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等等,但许多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落实。

    2、信用问题。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主要是一种信用关系。目前,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民营企业信用状况无从记录,也就无从管理。银行无法了解企业家的信用背景。缺乏信用体系,使合作双方的磨合与信任必须从零开始,从问号开始,双方都举棋不定。加之有的民营企业缺乏信用理念,在交易和融资活动中不讲信用,有意拖欠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不得不提高放贷条件,造成银行的“惜贷”行为。

    3、机制问题。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机制问题。目前,甘肃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在21个省250多个市对1947户私企的调查,一半以上的配偶和20%的成年子女参加了企业的工作,有26%的企业主就是经理;有17%由业主的亲友担当经理;有51%由同乡担任经理。由没有个人关系的人担当经理的不到一半。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容易产生满足心理,惧怕负债经营,会限制民营企业的融资。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机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被推向了市场,开始实行商业化运作。但客观地讲,国有银行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企业化运作,银行现行的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体制,普遍上收放贷权限,致使银行内部运转机制不灵活,对市场的反映不够准确和敏感,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服务还不到位,银行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更加没有兴趣。

    4、评价标准问题。作为民营企业来讲,贷款相当难;而作为银行来讲,应该给什么样的民营企业贷款,应该贷给多少,缺少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放贷亦难。银行对需要贷款项目无从评估;对企业及主要经营者的信用高低无从评价;对银企合作的程度与效果无从评价。这就出现了民营企业贷款难、银行放贷难的“两难”现象。

    5、观念问题。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有一部分经营者“小富即安”“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出于自身的原因拿不到贷款却埋怨银行,埋怨政府政策,埋怨社会环境。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银行仍然认为对国有企业的坏帐并没有对私人企业的坏帐那么严重,因为银行总认为国有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时,政府还是会出面承担的。而对私人企业就没有这样的指望了。这种观念,导致了银行根据企业所有者身份不同,而给予了不同的待遇。

    6、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当前,我省民营企业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某些民营企业管理薄弱,缺乏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及相关报表资料,银行难以查询和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经营及信用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其二,大多数民营企业起点低、经营规模不大,原始积累不足,资产总量偏少,所处行业层次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产品档次不高,技术装备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三,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等特点影响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积极性,同时也不符合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的门槛条件;其四,民营企业数量多,组织形式和布局十分松散,变动性大,银行难以掌握其具体情况,也导致了银行的恐贷、惜贷。

    四、放宽条件、广辟渠道,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环境

    改善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需要政府、企业、银行及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多管齐下,采取积极措施,共同化解。

    1、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改善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全部放开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尤其在垄断性行业、优势资源开发、以及矿产、土地、金融、电力、运输以及其他资源配置方面,对民营经济要真正实行平等待遇。切实加强民营经济用地保障,认真落实“合理安排民营经济用地需求,符合国家划拨目录的要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生产经营用地可采取租赁方式供地,民营企业建设员工公寓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供地范围”等政策规定。

    2、广辟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政府、社会、银行要多方面携手,为企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民营企业抵押贷款能力是民营企业稳定持续获得银行贷款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推进和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民间资金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各类信用担保公司。鼓励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成立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出资,建立联保、互保性质的担保机构。建议省上成立由政府牵头、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主要负责一些需要政府出面的政策性担保,担保的决定权在政府,运行上实行商业化运作。应当借鉴外地经验创建民办商业银行,直接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浙江省中小民营银行与中小民营企业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吸取省政府成功引进浦发银行的经验,建议省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今后继续加大力度,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引进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为进一步优化全省金融环境创造条件。

    解决融资问题,除了开辟间接融资渠道外,还要继续打开直接融资渠道。应积极鼓励、支持和培养公司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成长性、具有科技含量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积极探索民营企业产权交易的有效形式。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为企业融资打好基础。首先,政府和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信用观念,重塑社会信用秩序,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工商部门应准确提供企业详细的登记信息和合同履约信用信息,税务部门准确提供相应企业缴税记录等,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依据。其次,民营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信用观念,选好投资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还贷的信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依靠诚实守信和真实的信息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第三,尽快建立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诚信体系。建议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一个全社会可以共用的“企业诚信档案查询系统”,采取国际通行的方法将企业的信用级别评定出A、B、C三个等级,向社会公布,以此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第四,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包括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制度、企业信用档案公布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推行企业合同信用公示制度,定期发布“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缺失信用企业,并及时将企业的纳税情况、信贷信誉情况、合同履约情况、各种相关的荣誉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向社会公布。北京市启动了国内首家网上“企业信用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管理系统”,上海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深圳也在出台《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这些举措迈出了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和逐步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第一步,我省应该学习借鉴。

    4、深化机制改革,建立畅通融资的新机制。各级银行应加快国有银行市场化、企业化步伐,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切实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金融机构应按照择优的信贷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适当扩大信用额度,及时发放其需要的贷款。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省政府文件的要求,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授信以及贷款审批制度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开展“动产质押、保理、融资租赁、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企业主个人财产担保、联保贷款、应收账款和仓单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积极发展金融超市等便民服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民营企业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当前,我省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族制,对此经济学界褒贬不一。我们认为,家族制管理有其优越性,尤其在企业初创时起到了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缺陷会逐步暴露出来,管理上的问题会限制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因此,对于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应引导企业主要出资人广泛征求股东意见,使他们自觉进行家族式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现化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信任机制与经营机制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对规模还不大的家族式民营企业,主要引导他们逐步使企业内部组织与治理结构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转变,避免家族制企业蜕变成家长制企业。所有民营企业都应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资料不完整等问题,形成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为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民营企业家和个体私营业主应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管理知识学习,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5、建立信贷评价机制,密切银企合作关系。应该给什么样的民营企业和项目贷款,贷款额度的大小如何确定,应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综合评价机制。在具体操作上我省可以借鉴北京市的经验,采取“大家评价”、“专家评价”的办法。即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主管部门负责人围绕企业和项目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做出第一轮筛选。这样,企业可以对自身项目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银行拿到了对企业、对项目第一手专业的参考意见,增强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沟通,拉近了银企双方的距离,让银行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所在行业和领域的市场状况,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让企业了解银行的有关金融政策和业务,增进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温友祥)

    

文章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甘肃民营经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甘肃民营经济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名企风采
文化艺术
电商 / 旅游
视频播报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民营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主管: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陇ICP备17005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