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甘肃天水人霍松林:唐音古韵陇上来(图)

时间:2017-02-22 来源: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原标题:霍松林,唐音古韵陇上来

  霍松林生前生活照。

  在天水中学读书时的霍松林。

  甘肃民营经济网讯 甘陇骄子,太学才俊,学界名家,回首自古无多士;

  文章祭酒,书坛掌旗,诗苑耆宿,屈指当今有几人?

  2月1日,甘肃天水人、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逝世,这是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为他送上的挽联,也总结了霍松林一生的成就。

  回顾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霍松林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

  2月1日晚,霍松林在西安病逝。在新华社、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发布的有关于霍松林逝世消息中,“霍松林”三字之前,有一串长长的名誉头衔——我国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2月4日下午,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专程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吊唁霍松林。

  2月5日9时,霍松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殡仪馆举行,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和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从各地赶来的霍门弟子,及各界500余人送别霍老。

  A生于天水家学启蒙

  “从辛酉到丁酉,凤凰飞走了。”在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上,网友留下了这样一句伤感的话。这只凤凰,是停留在97岁的霍松林先生。

  霍松林的最后一程,留在了陕西西安,他的人生起步,源于甘肃天水。

  1921年,霍松林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县琥珀乡霍家川(现天水市麦积区琥珀乡霍家川)。这里位于渭河河谷地带,是传说中伏羲画卦、开启人文的地方,历代人才辈出。

  霍松林的父亲霍众特是清末秀才,在陇南书院读书,科举制度废除后,回乡教书、种田、行医。父亲是霍松林的启蒙老师。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年幼时父亲教给他的第一首诗。一首诗把从一到十的数字巧妙地组织在诗句中,有景有情,好认易记,平仄也合律,在幼年的霍松林看来,这不止有趣,甚至神奇。

  从这里开始,他走进了诗歌,走进了文学,并与之相伴一生。

  父亲从霍松林两三岁开始,就教他背诵《三字经》、《千字文》,逐步到《论语》、《诗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还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和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逐步教他认字、写书法、讲文章诗词、平仄格律。

  启蒙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极为重要。多年之后,霍松林曾回忆:“如果说我在敦品励行、传承文化、言传身教、为国育才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幸接受了较好的启蒙教育。”

  在家学的熏陶下,霍松林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天水中学,初一时写的作文《给抗日将士的慰问信》就发表在了《陇南日报》上,之后屡次在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文章。

  1945年,霍松林又以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中央大学中文系。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众多知名学者,胡小石讲《楚辞》,朱东润讲中国文学史,吕叔湘讲欧洲文艺思潮,汪辟疆讲目录学……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霍松林对文字学、音韵学、哲学、诗词以及文学理论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刻苦钻研。大学期间,他就被国学大师于右任称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

  1950年,霍松林和妻子胡主佑回天水老家看望父母,并一起接受了天水师范学校(今天水师范学院)的聘书,在家乡执教。1951年,两人又先后来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

  1953年,他编著的40万字《文艺学概论》脱稿,当年即被选为全国交流教材,后又被选为函授教材。在文学界,专家普遍认为,《文艺学概论》是解放后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新型文学理论专著,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基础。

  1958年开始,霍松林却因《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他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被《红旗》杂志点名批判,抄家、游街、挨斗、扫马路、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与此同时,夫人胡主佑及孩子均被株连,下放达十年之久。

  十年的“蹲牛棚”,没有改变霍松林的学术个性。许多人都对恢复高考后霍松林开报告会讲学时的盛况记忆犹新。不仅本校的学生涌向大礼堂,而且附近院校的学生也纷纷赶来,大礼堂座无虚席,连走道里、窗户旁都挤满了人。

  B著作等身桃李天下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记得自己与霍松林的第一次见面情景,也是在一堂课上。

  那是1964年,霍松林来到甘肃师大(今西北师范大学)讲学。容纳800人的礼堂坐满了学生、老师,靠墙的过道里也站满了人,都慕名来听他讲“杜甫的思想”。

  “听时感到先生对杜诗十分熟悉,讲得特别精彩。霍先生能借这个题目把杜甫讲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展现了杜诗的艺术特征和杜诗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可见先生超高的理论水平。”

  听完讲座之后,赵逵夫又去请教了霍松林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霍松林耐心解答。“我是陇南西和县人,当时天水也属于陇南地区,因此和霍先生是老乡,他对我颇为照顾。”

  上世纪八十年代,霍松林委托赵逵夫帮他查阅整理资料。赵逵夫在西北师大馆藏的四十年代《中央日报》上查到霍松林写的不少文章,深感先生治学之严谨,也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研究学问的方法。

  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第一次见到霍松林是在1982年陕西诗词讨论会上,此前,她读过霍松林的书,也听说过他的“大名”。这次一见,顿感如沐春风;“霍先生对人很客气、友好,没有丝毫架子,平易近人。”

  因为学贯古今,霍松林讨论、讲课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旦吟诵起某篇诗文,常常带着手势,神采飞扬,西北口音的朗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整个人仿若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课堂也变得诗情四溢。

  林家英说:“我虽然没有听过霍先生的课,但是在多次开会时,听到过他的吟诵。有一次开会结束,他现场吟诵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非常有激情和感染力。”

  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先生的治学思想“知能并重”。他认为研究者不搞创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因此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出版有诗词集《唐音阁吟稿》、《唐音阁诗词集》。

  他的著作《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唐宋诗文鉴赏举隅》、《文艺散论》、《白居易诗译析》、《西厢述评》和主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等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都被认为是这些领域的“开山之作”。

  从教70年来,霍松林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们自称“霍门弟子”,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清华大学教授孙明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邓小军、“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教授尚有亮……

  “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2001年,霍松林八十寿辰时,曾做这首《八十述怀》,满溢育才的豪情和对讲台的不舍。

  2010年,霍松林九十寿辰时,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霍松林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庆典”。林家英和赵逵夫都应邀参加,尽管九十高龄,霍松林仍然思路清晰,讲话不用稿件,“一字不用改,就是一篇好文章”。

  C唐音陇上西北情深

  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诗词兴起,古典文学研究逐渐恢复,霍松林屡次到故乡天水、兰州、敦煌等地探访故友、开会研讨,并在甘肃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

  1984年,中国唐代文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兰州举办,霍松林作为学会负责人来兰参会,林家英和赵逵夫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经历了‘文革’坎坷的霍先生此时看起来精神很好,身体也恢复得不错,在会上帮别人改诗歌,创作诗歌,对我这个小老乡很关心”,赵逵夫说。

  霍松林为甘肃学界的盛情所感,写了一首《宁卧庄消夏》:“昔日泥窝子,今时宁卧庄。红楼连柳径,曲槛绕荷塘。入圃繁华艳,窥园硕果香,招邀谢贤主,小住纳新凉。”

  兰州是霍松林的旧游之地,第一次来是在抗战中期,缅怀霍去病的赫赫战功。这次来兰,霍松林看到了兰州的新貌,做七律两首:“皋兰山下看奔涛,年少鏖兵忆票姚。旧地重游陵谷改,和风已动画图娇。虹桥压浪黄河静,绿树连云白塔高。丝路缤纷花雨密,交流文化起新潮。”

  上世纪90年代起,霍松林一直担任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曾专程来到兰州,为“兰州碑林”撰写长联:“金城天险建仙园,辟荒峰,植嘉树。乍凝眸、万间广厦飞来,凌霄耀日,异彩流光,西部盛游惊异景;草圣家乡传笔阵,刻巨石、摩高崖。一弹指、百代法书突现,卧虎跳龙,翔鸾舞凤,中华文化赞奇观。”

  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霍松林屡次在不同场合表达着对天水的热爱。1988年,霍松林专门为天水写了《伏羲祭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在结尾写道:“卦台效灵,麦积挺秀;羲皇故里,车马辐辏。陇右贤达,海外赤子;齐心协力,繁荣桑梓。人文蔚起,经济腾飞;工歌农舞,水美田肥。敬告太昊,用表决心;超唐迈汉,共建奇勋。”在回忆录中,霍松林这样说:“这便是我对故乡的衷心祝愿。”

  2010年,天水师范学院收到了霍松林的一份厚礼——为学校捐赠的3000余册其珍藏的图书和77件艺术珍品、100余盒音响资料。霍松林说:“这些书在我这里是‘死’的,到了学校,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借阅,就能发挥一定作用就‘活’了。有些重复的书籍还可免费给贫困生。”天水师范学院也因此建立了“霍松林艺术馆”。

  在天水各地,悬挂着许多霍松林题写的楹联,题家乡琥珀中学:“渭水西来,不畏长途奔大海;龙山东峙,须登极顶望尧天。”题天水南郭寺:“法雨频施,倾听渭水春潮涨;佛光普照,卧看秦城瑞气浮。”题天水卦台山:“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

  先生已逝,风骨长存,唐音古韵,犹在塞上。

  记者 魏娟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俞树翠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甘肃民营经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甘肃民营经济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名企风采
文化艺术
电商 / 旅游
视频播报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民营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主管: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陇ICP备17005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