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脱贫攻坚 > 正文

静宁县脱贫攻坚成效综述

时间:2019-12-17 来源:平凉日报
  近期,经县上自评、市上验收,静宁县为226个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宣布贫困村全部出列。

  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十八大以来,该县紧跟全国扶贫节奏,取得了减贫史上最好的成绩。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建档立卡的16.09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345人,贫困发生率从35.88%下降到0.78%,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全县人民距离小康目标更进一步。

  担负历史使命 创造脱贫奇迹

  在静宁深度贫困乡镇原安北部,有座与宁夏西吉县王民镇隔沟相望的极贫村落坷老,该村依山而居、被宁夏地界三面环绕的杨湾社,更是“困中之困”,像个伶仃的“孤岛”般悬在甘宁两省区交界处。

  2013年以前,偏远的杨湾社12户人中11户是贫困户,有一半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4人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被大山隔绝的杨湾就像被时代抛弃般,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日子。谁要是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花心思的确有些不划算。但随着一条通村路的修建,杨湾社开启了划时代的巨变。2016年底,当地政府规划修建了一条打通杨湾与外界联系的宽阔道路。2017年马不停蹄地实施了易地搬迁工程,为杨湾社12户人家修了新房。并为长远计,在该村配套发展养殖业,为家家户户修建了整齐划一的牛棚,让村民依托旱作农业养起了红牛。自此,这个被岁月抛弃的村庄得以重新入伍。

  集体搬迁的日子,政府为杨湾每家人送上一幅由书法名家写就的“中堂”,寄意村民从此苦尽甘来、过上新生活。搬进新居的杨生元老人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党和政府让他这个快80的老头子,分文没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共产党是真的对穷人好哇!今天的坷老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整个原安镇也实现了一步千年的华丽蝶变。

  “以原安为代表的西北部乡镇,是静宁县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静宁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崔江鸿说,针对全县24乡镇333个行政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战计划,从产业扶贫、实施安居工程、组织劳务输出等多方面发力。

  杨湾巨变的背后,是自“三西”扶贫开发以来静宁扶贫史上掀起全民参战的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贫斗争。六年来,静宁县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为,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累计减贫35752户152725人,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

  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李怀仁说,近年来,静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的成就史无前例。

  精准施策治穷 超常举措脱贫

  69岁的李智学、尹桂花老两口,家住静宁西北部深度贫困片带的灵芝乡车李村。虽然他们家乡叫灵芝乡,但这里压根与传说中能起死回生的仙药灵芝没啥关系。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分散在深山沟边崖上的车李各社289户人中,直到2017年仍有139户是贫困户。像其他守不住穷的村民一样,尹桂花的儿子和媳妇也常年在外打工,留下老两口守着一院危房度日。

  2017年,车李村开始实施易地搬迁工程,2018年底,不少村民搬进新院子,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新房舍。“没想到我们会和城里人一样吃上自来水,过上可以洗澡的生活。”搬进新家的尹桂花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腿脚不利索,但她每天都要去新修的村文化广场上转转,看一下新村子,她觉得眼前这一切简直像做梦。

  “光搬进新居不行,要想让群众住得踏实,还得为他们拓宽增收渠道,保障收入。”据车李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仕诚介绍,在实施安居工程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企业把工作重心盯在谋产业、拓展致富门路上,帮助车李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养殖等为主的多元增收渠道。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0元,彻底告别了出门无路、吃水沟里挑、有病只能熬、孩子上学远、少年娶亲难等老大难问题。

  车李村的变迁,只是静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以来,该县按照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静宁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和产业扶贫等9个专项方案,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50316.35万元,实施危房改造38155户;投入资金6.4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482户,农村危房实现清零。

  “均衡南北”的发展口号,静宁喊了很多年,但真正见成效也还是近6年的事。作为全县深贫片区的西北部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穷窝窝,迎来新生活。

  “和贫穷缠斗了一辈子,好运气说来就来,一年胜过几千年。”界石铺镇大河村的杨福伟老人说,他20岁那年,他吃上了饱饭。70年过去了,如今90岁的他,已搬下山脱了贫,出门有硬化路,进门能洗热水澡,做饭用上天燃气。遗憾的是,这样的新生活他那些过世早的老伙计们生前都没享受到。

  易地扶贫搬迁只是脱贫攻坚举措之一。该县按照“六精六准六结合”的要求和“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推行“五种模式”抓培训、提技能,实施“六个一批”抓输转、促增收,建劳务基地、办“扶贫车间”、输转贫困劳动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果、牛、劳三大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局面。

  三千越甲可吞吴,百二秦关终属楚。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针对性举措,才有了静宁年均减贫超25454人的成绩单。

  尽锐出战攻高地 不获全胜不收兵

  摘掉穷帽子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使产业实现永续发展,让贫困群众源源不断增收呢?静宁有自己的答案。

  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农户(贫困户)参与”的思路之上,静宁县创新农村“三变”改革模式,积极组建了县农业投资发展公司和24乡镇产业扶贫公司,大力推行“行政部门+乡镇产业办公室+村两委班子”行政管理和“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市场运作“双轨”运行体系,扶持68家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200个,带动贫困户7600户,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互利共赢。

  “通过创新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增收致富。接下来要推动合作社实体经济发展,为‘空壳村’注入活力,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突破。”该县县长张兴荣说,将培育富民产业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打造“一支能扎根走不了的扶贫工作队”,让贫困地区从脱贫摘帽走向全面振兴。

  截至11月底,该县333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6.59万元,22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560.13万元。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开启乡村振兴的“静宁模式”。针对乡情村情差异化特点,该县各乡镇因地制宜探索推广的“乡镇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联合社)+贫困户”“乡镇产业公司+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合作联社)+贫困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通过积极发挥各类主体作用,经集体商议、共同商定生产经营事项,宜果则果、宜牛则牛、宜游则游,避免行政干预,增加市场经营自主权。

  “以市场化、法制化方式,规范入股经营、股权收益,将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户联结到共同利益链条,推动国有平台公司融资监管、龙头企业市场营销、合作社生产管理、贫困户参与经营,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保底分红’和‘按比例分红’股份联结机制,分工更加明确,权责更加清晰,打破单家独户封闭经营桎梏,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发生,实现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该县县委书记王晓军认为,这些充满活力的产业组团发展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引入了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户实现分红991.81万元。

  国家“三西”建设会议、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现场会先后在静宁县进行了实地观摩。省市先后在静宁县召开了全省富民产业提升农户收入现场会、全省果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及全市精神扶贫工程现场推进会。同时,静宁县精准扶贫、三变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先后在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工作现场会、全省产业扶贫暨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会、全市农村“三变”改革现场观摩交流推进会及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作了交流发言。而在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2015年至2017年,静宁连续三年被评为“好”的等次,2018年在国家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也被评为“优秀”等次。

  寰风吹颂英雄梦,笑对青天万里云。向往美好生活的静宁人民,以众志成城、永不言弃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中之困”“ 艰中之艰”,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党和人民兑现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确保每个静宁人不掉队。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甘肃民营经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甘肃民营经济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民营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主管: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陇ICP备17005836号